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綜合因素導致跌倒的發生

跌倒的發生絕非單一因子,導致跌倒的原因有:病患健康因素、藥物或麻醉的反應、外在因素如環境及其他因素。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畫2005年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住院病患跌倒因健康狀況造成佔67.37%(國際的資料為68.12%),因治療、藥物或麻醉反應造成佔7.84%(國際5.68%),因環境中危險因子造成佔11.74%(國際7.54%),其他因素造成佔13.4%(國際18.29%)。

跌倒的高危險群

根據調查結果顯示,跌倒的危險因子為跌倒史、大於(含)65 歲、步態不穩、身體虛弱、視覺困難、活動障礙、帕金森症、意識改變、老年痴呆、安眠鎮定劑使用等。臨床上常見的跌倒發生於欲如廁時,國外的研究顯示急性照護社區醫院30%病患跌倒發生在想要下床如廁時,安養機構則好發於床邊、浴廁及樓梯等特定地點。

跌倒嚴重性分級

根據TQIP將跌倒造成傷害的嚴重度分三級

嚴重度1級: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療與觀察之傷害程度,如:擦傷、挫傷、不需縫合之皮膚小撕裂傷等。

嚴重度2級:需要冰敷、包紮、縫合或夾板等醫療或護理處置或觀察之傷害程度,如扭傷、大或深的撕裂傷或皮膚撕裂、小挫傷等。

嚴重度3級:需要醫療處置及會診之傷害程度,如骨折、意識喪失、精神或身體狀態改變等,此傷害會嚴重影響病患療程及造成住院天數延長。

根據個別狀況提前預防

當跌倒發生,臨床醫師在評估病患時,第一步要先確定病患有沒有需要緊急處理的創傷,如確定顱內出血或骨折則要立即醫療處理。

造成跌倒的原因不只一種,所以預防跌倒的策略也需全面性如:調整藥物、配眼鏡、使用助行器、復健與定時定量運動、需要時可請職能治療師做環境評估減少環境障礙等,都是可行的方法。 最新的研究發現,每天服用維他命D及適量的鈣質,不但能減緩骨質疏鬆,維他命D還有增強肌力的作用,所以也有助於預防跌倒。以前建議一天400 國際單位維他命D是不足的,新的建議劑量是一天800 國際單位。

環境對跌倒影響大

病人在院內發生跌倒的時段以夜班(晚上12點至隔天早上8點)最多,地點以病房及房內衛浴處最多,患者之活動以上下床移位及進出洗手間兩項活動最多。

對跌倒病人的評估中,可發現有將近四成跌倒者被評估為高危險群,八成以上在跌倒當下意識清晰,但仍有7%呈現意識混亂狀態。

住院病人跌倒之危險因子有曾因跌倒或本次及因跌倒住院、行動不便或是步態不穩者、肌肉無力或軟弱者、使用助行器、有姿位性低血壓、視力缺損者、認知功能缺損者、激躁病人、頻尿或急尿病人、藥物(抗精神病藥物、利尿劑、強心劑、抗心律不整)使用、環境因素(燈光昏暗、地板潮濕)、關節炎患者、憂鬱症患者、年齡80歲以上。

預防跌倒措施

一般預防跌倒之護理措施至少包括:標示「預防跌倒」警示牌及佩戴綠色手圈;病人使用之輔助器及自我照顧之物品如:衛生紙、尿壺、便盆、助行器等置放於病人可及之處。

病人單位、走廊、浴室、地面無水漬,燈光充足,活動範圍無阻礙物;呼叫鈴固定於伸手拿取方便之處;病人知道如何使用呼叫鈴;為病人選擇適當大小的衣褲和防滑鞋子。

針對個別性需要的預防跌倒照護

針對不同的病人可以給予不同的照護,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

拉起雙側床欄,或選擇合適病人下床之方向,將對側床欄拉起,並教導病人/家屬於習慣側下床及方法。
教導並示範病人/家屬上下床、上下輪椅。
教導並示範病人/家屬使用便盆椅、點滴架、助行器等設備及注意事項(詳見「預防跌倒」、「使用助行器」及「使用便盆椅」等護理指導)。
教導病人/家屬下床前確定身上管路(如點滴管路、尿管、引流管) 安置妥當,床欄、搖桿、床輪、病床高度及/或約束帶使用正確。
家屬休息的位置需緊鄰病人床旁,以防病人自行下床造成跌倒。
手術或長期臥床第一次下床,下床前需先評估肌力,肌力≧3分始可下床,下床時需採漸進式方式:床頭漸次搖高至坐直→坐於床緣雙腿懸垂搖擺→手扶床緣站立(不需攙扶可自行站穩)→站於床邊→病室內步行→病室外。
對酒癮、身心疾病者、不服從防跌之病人及老年人照顧老年人之個案,給予加強探視,並依醫囑必要時予適當的約束。
指導病患及家屬預防病人跌倒是醫護人員及家屬共同的責任。
給予特殊用藥如降血壓、降血糖或鎮靜安眠藥物後,提醒病患若有頭暈及雙腳乏力之情形,請暫時勿下床走動,並與醫師討論用藥的適當性。以上護理指導及評估,務必落實評值及回覆示教。